68第68章(1 / 2)
而这炎热八月的“第三热”,便是朝廷上关于石介与孔直温来往书信是否涉及谋反的争论。
谋反在古代并非罕见,宋朝每年都会爆发大大小小的起义或谋逆事件。更不要说以“谋反”“通敌”“叛国”等罪名构陷忠良的戏码,自古就屡见不鲜。
早在北宋之前,此类悲剧便频繁上演。
春秋时期,伍子胥因力主灭越,被吴王夫差诬以叛国罪赐死,尸体遭抛入江中;战国时,赵国名将李牧多次击退秦军,却因秦国贿赂权臣郭开,被赵王诬陷通敌而处死;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触犯旧贵族利益,秦孝公死后,公子虔等人以谋反罪名弹劾,最终商鞅逃亡失败,被车裂于咸阳。
两宋之交,岳飞以“莫须有”之罪被构陷,成为千古奇冤;明代“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力挽狂澜保卫北京,却在英宗复辟时,被旧臣以“专权乱政”之名诬陷谋反,含冤遇害;明末袁崇焕在辽东屡败清军,皇太极施反间计,借被俘太监散布其“密约退兵”谣言,崇祯帝轻信谗言,将其凌迟处死。
这些事件背后的斑斑血迹,无不与权力斗争、政治腐败或个人私怨紧密相连。
徐州人孔直温谋反败露后遭抄家,石介与孔直温此前的来往书信也被查抄出来。石介曾为孔直温的老师,家中存有书信本属正常,然而夏竦却称石介与孔直温暗中密谋,图谋谋反,借此事掀起政治清算。此次石介并未身死,且正在濮州担任通判,是以夏竦无法再沿用旧说,谎称石介假死脱身、受富弼指派前往他国借兵,而富弼本人则在内充当内应。夏竦选择翻旧账,再次翻出庆历四年三月他使的那招,说之前有石介和富弼书信提到要废除宋仁宗、另立新君,因此此时不可姑息,力促仁宗严加惩处。
这一手段颇为粗糙,夏竦并未伪造石介投敌叛国的书信,只是一口咬定孔直温将关键证据销毁,坚称二人确有密谋。
连日来,仁宗多次召开朝会,争论的核心便是此事。尽管夏竦身为枢密使、执掌西府,仍有人看不惯他的行径,在仁宗面前与他针锋相对,这俩人便是参知政事丁度与枢密副使庞籍。
丁度虽为文人,并且还是当时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著有《韵略》《集韵》等典籍。但是他也格外关注军事形势,与曾公亮共同编纂《武经总要》。此书的编纂源于北宋前期边防需求,朝廷大力提倡文武官员研究历代军旅政务及战略战术,故该书分为军事理论与军事技术两大部分,成为当前武学的必修典籍。
而庞籍,后世许多人易将他与《三侠五义》或包公戏中的“庞太师”庞吉混为一谈,实则后者是虚构的反派角色。原型普遍被认为是仁宗宠妃张氏(即后来的温成皇后)的叔叔张尧佐。而庞籍身为北宋名臣,官至宰相,曾与韩琦、范仲淹一同镇守边疆,抵御西夏入侵,并制定屯田养兵之策;在平定侬智高叛乱时,他力荐狄青独掌兵权,为战局胜利奠定基础。
这俩位都是仁宗朝时的正直之臣,而面对丁、庞二人在仁宗面前的据理力争,夏竦仅抛下两句质问:“若无私心,何必通信?若真清白,为何事前不举报?”其意直指:既有书信往来,便难脱干系,石介身为师长,又岂会看不出孔直温的谋逆之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