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1章 夜滩烟火记——海浪滚滚暖心间(1 / 2)

加入书签

苏晴刚坐下,就见石无痕从旁边摊位买了瓶冰镇酸梅汤,倒在粗瓷碗里递过来:“刚李司机说这是用本地梅子熬的,比酒店的酸点,解腻。”

她抿了一口,酸得眼睛发亮,石明皇在旁笑:“丫头跟这酸梅汤投缘,跟我年轻时一个样,就爱这口酸里带甜。”

排档老板端来一盘醉虾,玻璃碗里的虾还在蹦跶,酒气混着虾鲜直往鼻子里钻。“这虾得趁活吃,”

石明皇夹起一只,“在京城吃的醉虾总带着股土腥味,哪有海城的干净——你看这虾须,白生生的,就知道是刚从浅滩捞的。”

苏晴正盯着锅里咕嘟冒泡的花蛤,石无痕忽然往她碗里夹了只最大的:“这壳上带花纹的最肥,肉里没沙。”

杨晓婷凑过来小声说:“他打小就爱研究这些,哪只蟹有黄,哪只虾最鲜,看一眼就知道。”

海面上忽然漂来阵渔歌,是远处归港的渔民在唱,调子软乎乎的,混着排档的锅铲声,倒比京城的戏文更接地气。

石明皇跟着哼了两句,忽然对苏晴说:“当年我在这儿等卸海参,就听着这歌熬通宵,那时候总想着,什么时候能让你奶奶也来听听。”

石世峰给父亲续上米酒:“现在交通方便了,您想什么时候来都行。”石明皇叹口气:“还是现在好啊,当年从海城回京城,坐绿皮火车得晃三天,现在飞机俩小时就到,连海鲜都能跟着人一块儿飞。”

正说着,蒸梭子蟹端上来了,红通通的壳在灯光下泛着油光。石无痕先挑了只母的,掰开蟹脐,满壳的蟹黄颤巍巍的。苏晴刚要伸手,他已经把剔好的蟹肉推到她面前:“小心扎手,这蟹钳的壳硬。”

杨晓婷看着他俩,忽然对石世峰笑:“你看无痕,以前跟个闷葫芦似的,现在倒学会疼人了。”石世峰瞥了儿子一眼,眼里带着笑意:“随我。”石明皇在旁咳了声:“随我才对!当年我追你妈,天天给她送海虹,送到她院里的花都开了。”

暮色彻底沉下来时,渔港的灯笼亮成了片红海。苏晴咬着蟹肉抬头,见石无痕正望着远处的灯塔,灯笼光落在他脸上,比平时柔和了许多。

海风卷着鱼腥味和饭菜香吹过来,她忽然觉得,这排档的烟火气里,藏着比任何山珍海味都暖的东西。

晚餐就在渔港旁的排档,石明皇非要坐露天桌,指着刚端来的梭子蟹:“这才是海城的味,比京城大饭店里的多了点烟火气。”

石无痕给苏晴剥蟹钳,杨晓婷笑着对石世峰说:“你看他俩,倒像我们当年处对象时,总凑一块说悄悄话。”

排档的灯泡在头顶晃悠,把梭子蟹的红壳照得透亮。石明皇刚咬了口蟹肉,就被鲜得直拍桌子:“你尝尝这黄,绵得像流沙!京城的蟹哪有这股子活劲,都是大棚里催出来的。”苏晴刚要动手,石无痕已经递来剥好的蟹腿,指尖沾着点蟹黄:“小心壳边缘刮嘴。”

旁边桌的游客在猜拳,笑声混着海浪拍岸的声音飘过来。杨晓婷给苏晴夹了块炒花蛤:“这花蛤得用铁镬炒才香,你看这锅气,酒店里的砂锅炖不出来。”

石世峰笑着碰了碰石明皇的酒杯:“爸,您还记得不,当年在这儿请晓婷吃的第一顿饭,她嫌花蛤有沙,您愣是蹲在码头帮她挑了半小时。”

石明皇耳尖有点红,嘴上却不饶人:“那是她娇气!你看苏丫头,吃得多香。”苏晴正埋头对付一只八爪鱼,吸盘吸在嘴唇上,逗得石无痕低笑出声,伸手帮她摘下来:“蘸点醋,能解这黏劲。”

灯笼光落在他手背上,苏晴忽然觉得,这排档的嘈杂里,藏着比任何安静角落都清晰的心跳声。

摊主端来盆椒盐皮皮虾,虾壳炸得金黄。石无痕挑了只最大的,捏着头尾轻轻一掰,完整的虾肉就露了出来,递到苏晴碗里:“这虾得带壳炸,椒盐才渗得进去,比白灼的多股焦香。”

苏晴刚咬一口,就见石明皇正跟隔壁桌的年轻人聊得热乎:“你们从北京来?那可得尝尝咱这烤鱿鱼,比王府井的地道!”

海风渐渐带了凉意,杨晓婷把石明皇的外套往他肩上拢了拢:“差不多该走了,再晚去外滩,灯塔该亮了。”

石明皇却不肯动,指着锅里的海鲜粥:“等这锅粥,当年守夜饿了,就靠这粥垫肚子,老板会多放瑶柱,鲜得能掉眉毛。”

粥端上来时,热气裹着米香漫开。石无痕给苏晴盛了小半碗:“小心烫,底下藏着文蛤,咬的时候慢点开。”

苏晴吹了吹,抿了一口,鲜得直眯眼,抬头时正撞见石无痕的目光,带着点“就知道你爱吃”的笑意,像这粥一样,暖乎乎的。

结完账往外走,石明皇还在跟摊主念叨:“下次来给我留两斤海虹,用虾油炒,多放葱。”

摊主笑着应:“记着呢!给您留最新鲜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