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7章 晨光里的归途与烟火(1 / 2)

加入书签

几乎在同一时间,凌晨两点,别墅彻底沉进了梦乡。苏晴听着石无痕均匀的呼吸声,鼻尖萦绕着艾草的暖香和薰衣草的清冽。

窗外的玉兰树影晃了晃,像谁在轻轻哼着老调子——那调子石明皇白天哼过,说是1949年北平街头听来的,词儿早忘了,只记得旋律里裹着股劲儿,像春草顶破冻土,像导弹车碾过大地,稳稳当当,朝着天亮的方向。

黑暗里,她摸了摸枕头下的阅兵纪念币,币面的齿轮硌着掌心,却暖得像揣了块小太阳。明天的太阳升起时,会带着国旗的红,叫醒满院子的香樟,也叫醒每个带着笑意的梦。

另一边,等了好几个小时,宋家人在候机厅的长椅上都快盹过去了。候机厅的广播刚报出登机通知,宋思远就猛地拄着拐杖站了起来,径直往落地窗那边走。

晨光正一点点漫过停机坪,把水泥地染成带霜的银灰色,远处一架银白客机的尾翼上,五星红旗被晨风掀得猎猎作响。

“那就是咱们要坐的?”老人抬手指着那架飞机,声音里还带着点没醒透的沙哑。宋融赶紧上前扶住他,应声说:“是,上去睡一觉,睁眼就到海城了。”

廊桥连接机舱的瞬间,宋婉柔闻到了一股淡淡的航空煤油味,混着李楠盛身上的肥皂香。

她回头看,宋子谦正踮脚够行李架,想把装着兔儿爷的袋子放上去,宋思远拄着拐杖在后面护着,生怕他摔着。

飞机滑行时,宋婉柔把脸贴在舷窗上,看见王府井的灯火已经缩成了一片模糊的光晕,像撒在地上的金粉。

引擎轰鸣起来,机身微微一抬,她赶紧攥紧手里的半截国旗杆——塑料断口硌着手心,却像握住了点什么稳当的东西。

“看!”宋子谦突然喊,窗外的云层正在脚下铺开,像厚厚的棉花被,而更远处的天际线,正横着一道金红的光,“那是太阳!”宋思远眯着眼,手指在窗玻璃上跟着光的轨迹划了划,像在描摹刚才阅兵方阵的路线。

李楠盛从包里掏出面包,分给孩子们,自己却没吃,只是看着父亲鬓角的白发在光里泛着银亮。

她想起早上在广场上,老人举着拐杖敬礼的样子,又看看现在他靠在椅背上打盹的模样,突然觉得这趟京城之行,像场梦,却比任何梦都更实在——梦里有正步声,有酸梅汤,有兔儿爷,还有此刻舷窗外,跟着飞机一起飞的夕阳。

宋婉柔把兔儿爷放在小桌板上,让它也对着窗外。红漆耳朵的小泥人,在万米高空的光里,映着远处的云层,像个小小的守护神,陪着他们往家的方向飞。

另一边,晨光刚漫过帐篷的帆布,石无痕就把烤架支在了草坪上,炭火噼啪地舔着铁丝网,串好的羊肉串泛着油光,撒上的孜然粉被热气一烘,香得林燕青从帐篷里探出头:“烤好了没?我闻着味儿就醒了!”

林海霸拎着箱冰镇啤酒过来,军绿色外套搭在臂弯里:“昨晚跟明皇聊到后半夜,这老伙计当年在阵地上烤土豆,用刺刀插着转着圈烤,焦皮里裹着沙,照样吃得香。”

石明皇坐在折叠椅上笑,手里转着纪念章:“那时候哪有肉吃?能烤个红薯就算过年,现在倒好,海鲜、牛排都能架在火上烤。”

苏晴和杨晓婷正串蔬菜,彩椒、香菇、玉米被穿在竹签上,摆得像串彩虹。石无痕凑过来,往她手里塞了串虾:“刚从海鲜市场挑的基围虾,壳薄肉嫩,烤到变红就能吃。”

苏晴刚把虾放在烤架边,就被溅起的油星烫了下,石无痕赶紧拉过她的手吹了吹,往烤架上垫了张锡纸:“这下不溅了。”

石世峰和何宸瑜在搭遮阳棚,铁架“哐当”一声磕在地上,惊飞了枝头的麻雀。“轻点,”石世峰弯腰捡零件,“别吵着爸睡觉。”——石明皇靠在树桩上打盹,草帽遮着脸,嘴角还沾着点早上吃的豆沙包渣。

林燕青抢过烤串刷酱,甜面酱蹭到鼻尖也没察觉:“苏晴姐你看我这牛排,烤到七分熟,流心的!”石无败举着串烤鱿鱼晃过去:“先给我尝尝,不熟我可不吃。”

被林燕青一胳膊肘怼开:“去去去,这是给我爸留的!”林海霸正跟石无痕碰啤酒,闻言笑:“还是闺女疼我,比你石叔当年抢我压缩饼干强。”

张师傅特意带来个小泥炉,埋在炭火里烤红薯,焦黑的外皮裂开道缝,金黄的瓤冒着热气。石明皇被香味勾醒,接过红薯掰开,烫得直搓手:“这味儿,跟1953年在朝鲜坑道里烤的一模一样!”

他往石世峰手里塞了半块:“你小时候总抢我手里的焦皮,说越焦越香。”

苏晴咬着烤虾,虾壳烤得酥脆,轻轻一抿就脱下来。石无痕往她碟里放了块烤玉米,玉米粒被烤得爆开来,甜浆沾在指尖:“师傅说这玉米是老品种,比超市买的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