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0章 两味人间(2 / 2)

加入书签

粥送到时,程晓东正好从外面回来,手里拎着袋进口水果:“客户送的,大家分着吃。”韩俊一把抢过袋子扔在桌上:“谢程总,我们喝粥配水果,够养生。”

语气冲得很,却还是先挑了个最大的苹果塞给蔡琳珊,“给你爸留着,补充维生素。”

杨明远喝着温热的南瓜粥,胃里的坠感轻了些。窗外的太阳正好,透过玻璃照在桌上,水果的甜香混着粥的热气,竟让这满是吐槽的办公室,有了片刻的安稳。

“赶紧吃,”王哥扒拉着粥碗,“吃完还得改那破报表,争取下午能提前十分钟下班——哪怕早走一秒,都是赚的。”

韩俊嗤笑一声:“就程晓东那德性,能让咱们准时走就烧高香了。”嘴上这么说,却加快了喝粥的速度,手指已经在手机上点开了设计软件的预览图。

杨明远看着碗里剩下的半碗粥,突然觉得,他们就像这粥里的米,被生活反复熬煮,嘴上说着“太烫太稠熬不住”,却还是在锅里慢慢舒展,把日子熬出了点属于自己的味道——哪怕带着点糊底的焦气,也是实打实的烟火气。

另一边,午后逛石舫,石世峰指着船身的大理石:“看着像木头,其实是石头雕的,当年怕战火烧,特意用的石材。”

苏晴摸着冰凉的石栏杆,忽然发现栏杆上的花纹和恭王府的有些像——原来传统的美,总在这些不经意的细节里重逢。

离开时,李经理手里多了几个小布包:“给各位带了园子里的桂花糕,刚从糕点铺买的,热乎着呢。”

林燕青拆开一个,桂花的甜香飘出来:“比七星级酒店的甜点还对味!”石无痕帮苏晴擦嘴角的糕屑:“因为这是老手艺,蒸的时候加了井水,透着股清劲。”

车开出颐和园,苏晴回头看,十七孔桥的影子在夕阳里拉得很长,像条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线。

她手里攥着块没吃完的桂花糕,糯米的黏混着桂花的甜,在舌尖慢慢化开。石无痕帮她把散落的碎发别到耳后:“累了吧?靠会儿,到酒店还有段路。”

路口遇上红灯,车慢慢停下。窗外的人行道上,卖莲蓬的大爷推着三轮车走过,竹筐里的莲蓬绿得发亮,杆上还挂着水珠。

几个背着书包的孩子追着跑,手里举着刚买的风车,彩色的扇叶转得飞快,笑声混着自行车的铃铛响飘进车窗。

石无痕指着路边的老槐树笑:“你看那树杈上,还挂着去年的灯笼骨架呢。”

林燕青早就在后座蜷成一团,汉服裙摆被压出褶皱,手里还攥着在长廊买的小泥人——是个捏成铁拐李模样的,拐杖上的纹路都清清楚楚。

石海霞帮她盖好薄毯,轻声跟石无败说:“这孩子,玩了一天也不嫌累,刚才在听鹂馆还说要去划船呢。”

石无败看着窗外掠过的街景笑:“跟她小时候在院子里追蝴蝶一个样,精力用不完。”

石明皇靠在前排,手里摩挲着蔡师傅刚捡的半块廊柱碎瓷,上面还留着点淡青色的釉彩。

“这园子啊,”他忽然开口,声音带着点沙哑,“以前来是看热闹,现在才看出些滋味——那些雕梁画栋里,藏着多少人的日子。”

石世峰递过瓶温水:“您说得是,就像咱家那老宅子,一砖一瓦都是念想。”

车刚停在酒店门口,经理就笑着迎上来,手里捧着个青瓷盘,里面卧着只巴掌大的鲍鱼:“苏小姐,今天到了批南非网鲍,溏心足得很,师傅说适合您爱吃的清蒸做法。”

苏晴凑近看,鲍鱼壳上的纹路像海浪,轻轻碰一下,肉质还在微微颤动。

“听涛阁”的餐桌今天换了新桌布,印着浅蓝的海浪纹,摆着刚从海边运来的贝壳烛台。

林燕青戳着贝壳玩:“这烛台要是装满海鲜,能当道菜吧?”石无痕敲她手背:“别捣乱,苏晴姐的海胆刺身快上了。”

头盘刚上桌就透着鲜气:冰镇生蚝铺在碎冰上,每个壳里都卧着片柠檬;甜虾刺身堆得像小山,虾籽在灯光下闪着粉光。

苏晴拿起只生蚝,挤了点柠檬汁,刚要送进嘴,石无痕忽然说:“等会儿,这壳边缘有点尖。”说着用纸巾把壳边擦得光滑,才递给她:“慢点吃,没人跟你抢。”

主菜网鲍蒸得恰到好处,用竹刀轻轻一划,溏心就顺着刀缝流出来,混着鲍汁的香。

石明皇舀了勺鲍汁拌米饭:“这鲍汁得用老鸡、火腿吊六小时,以前只有过年才能吃上这么一口。”

石世峰往他碗里又添了块鲍鱼:“现在日子好了,想吃随时让师傅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