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章穷极长江,分治南北(2 / 2)

加入书签

“口虽半之中原,但却有长江地利,北人驱用牛马,盖如南人之舟舸。故张虞率军至大江,我以舟舸连墙拒敌,中原之众将止步于此。张虞不得南下,为何不能与敌相抗,以分南北而王天下。”

曹操在江淮站稳脚跟,并拥立天子,由是名声大涨,东南士人无不奔投之,其中便有鲁肃。鲁肃在被曹操所委任后,便为曹操献上南北之策,由是让曹操大为欣赏,也让曹操放弃了北归豫州的念头。

之所以让曹操放弃北归的念头,关键在于鲁肃从人口与军事优劣的角度上分析南北之间的差距。

北方与南方人口数量此消彼长,让南方具备抗衡北方的经济、人口基础;军事上,舟舸与骑兵是南北双方各自拥有的特殊兵种,北方政权若无舟舸,注定无法跨越长江,更谈不上一统天下。

鲁肃侃侃而谈,曹操又欣赏鲁肃,这让程昱无法反驳,仅能沉默以对。

见左右无其他意见,曹操手按剑柄,指着江面上的舟舸,豪言说道:“张虞为北人,不识舟舸水情,纵有百万之兵,亦将止步于大江。”

“明公英明!”左右盛赞道。

在曹操采纳鲁肃南北之策时,袁术则为二袁分国而无奈。

“生前时袁绍自夸才略,鄙夷秦皇废长立幼,然今病前昏庸,竟却行废长立幼,逼反袁谭,令二子互相厮杀,以坏国事大局。”

袁术将书信扔到案几上,没好气说道:“袁谭不记大仇,背投张虞,若让袁绍得知,将死不瞑目!”

对二袁争夺王位,导致高干、袁熙离心之事,让袁术大为头疼。其实在二袁矛盾的前夕,袁术便写信于二人,劝二人以大局为重,但二袁的矛盾岂是他所能解决,故二袁依旧厮杀。

在得知袁谭不敌袁尚时,袁术再次写信于兄弟二人,劝兄弟二人和睦,表示他愿封袁谭为鲁王,让他率兵至泰山屯军。

袁谭见不敌袁尚,遂答应了袁术。然袁尚不同意,认为今放过袁谭,袁谭迟早有一天会卷土重来。见袁尚不放过自己,而自己岌岌可危,于是走投无路下,袁谭投靠张虞。

“今袁谭投靠张虞是乃走投无路,陛下不宜动怒。”

阎象好言而劝,说道:“以仆之拙见,陛下不如暗中书信于袁谭,向其细言张袁之争,唐陈不能相容。他为袁绍长子,假使张虞一统天下,亦不能容他。故为大计而思,宜当弃暗投明。”

袁术沉吟良久,说道:“张虞收纳袁谭,无非欲令兄弟纷争,以便他渔翁得利。故张虞灭袁尚之时,即他败亡之际,因此若劝袁谭投朕。在与张虞对峙时,令袁谭反叛,则大事定尔!”

“张虞南征中原时,陛下需出大军救援。否则以诸袁离心之势,将被张虞各个击破。而能合诸袁者,非陛下莫属!”阎象说道。

袁术从榻上起身,沉声说道:“张虞本为我袁氏走狗,朕欲责之久矣。今张虞纵横天下,唯朕有兵马与之抗衡。”

说着,袁术感慨说道:“孙策兴巴蜀之众十万,莫能下据汉中,盖能知张虞兵将之剽悍。故与张虞交手,不宜贸然用武,需趁敌不备而用兵。”

阎象沉吟了下,说道:“张虞伐中原是为必然之事,陛下救诸袁亦为必然之事。以象之见,我军今有商於之地,不如在张虞征讨中原时,分兵走武关,威慑长安,以分张虞之精力。若张虞留兵少,我军破蓝田,兵临长安,则张虞忧惧,中原之围自解。”

在张虞下关中时,袁术贪图土地,向张虞讨要自蓝田以南的武关道诸城。而今袁术据有武关,而张虞在武关道上缺乏屏障。

故阎象之策颇有见地,趁张虞大军远征中原时,分兵直取蓝田,惊扰长安,可分张虞精力。若能一举而下长安,虽说可能性低,但若是成功的话,则收获极大。

袁术负手踱步,说道:“卿见解长远,如张虞出兵时,便依卿之计策,潜出武关,突袭长安。而今朕先去信说服袁谭,劝袁谭阵前倒戈。”

“遵命!”阎象拱手应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