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十二章 御前奏对(2 / 2)

加入书签

阿七!果然是他!他一直在暗处!他救了自己!为什么?是为了保护这卷宗?还是……保护他林逸?青蚨会到底想干什么?这卷宗里,究竟藏着什么惊天秘密,值得他们如此大动干戈,甚至不惜在皇宫大内、天子脚下放火?!

“林大人!林大人!您在里面吗?”外面传来杂役们焦急的呼喊,救火的人似乎终于冲到了这片区域。

林逸深吸一口灼热的空气,强忍着剧痛,迅速将怀中滚烫的卷宗塞进官袍内襟,用腰带紧紧束好。这卷宗,是他的保命符,也可能是他的催命符!它绝不能再有闪失!

“我……我在这里!”他嘶哑地回应道,挣扎着站起来,踉踉跄跄地朝着呼喊声传来的方向走去,每一步都踩在滚烫的灰烬上,留下深深浅浅的足迹。

当他满身烟尘、狼狈不堪地被人搀扶出火场时,翰林院外的空地上已站满了人。官员、杂役、救火的兵丁……无数道目光聚焦在他身上,充满了惊愕、同情、探究,以及……更深处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火光映照着他焦黑的官袍、狼狈的面容和那条无力垂下的右臂。他抬起头,目光扫过人群,在那些或明或暗的注视中,他看到了匆匆赶来的翰林院掌院学士脸上掩饰不住的惊怒;看到了赵党官员眼中一闪而过的阴鸷与失望(显然火没烧死目标);甚至,在远处回廊的阴影下,他似乎捕捉到了一道熟悉的、温婉身影一闪而逝——是李贵妃?还是幻觉?

林逸收回目光,嘴角扯出一个极其微弱、却带着一丝冰冷的弧度。他伸出未受伤的左手,下意识地按了按内襟里那卷滚烫而沉重的卷宗。

翰林院藏书阁的那场大火,烧了整整一夜,焦木余烬的气味混着水汽,几日不散,如同鬼魅般盘踞在翰林院上空。林逸那条被砸伤的右臂吊在胸前,官袍下藏着那卷滚烫夺回的“李牧案”卷宗,每一步都似踏在炭火上。这卷宗是块烧红的烙铁,烫得他心头发慌,又冷得骨髓生寒——李贵妃的示好,阿七那鬼魅般的出手相救,还有墨底那振翅欲飞的青蚨图腾,都死死缠在这卷宗之上。

这潭水,比他在地牢啃耗子药时想的还要深,还要浑。

“林编修,伤可好些了?” 翰林院掌院学士张清源迎面走来,花白胡子颤巍巍,眼神却精得像锥子,往林逸吊着的胳膊和略显苍白的脸上扫,“那晚火势汹汹,你能全身而退,当真……福泽深厚。” 那“福泽深厚”四字,咬得意味深长。

林逸扯出个恭敬又虚弱的笑:“劳大人挂心,些许皮肉伤,不碍事。只是可惜了那些典籍……” 他恰到好处地流露出痛惜之色,仿佛一个只知圣贤书的酸腐翰林。

“书没了,还能再印。人没了,可就什么都没了。” 张清源捋着胡须,浑浊的眼睛盯着林逸,“修史如履薄冰,前尘旧事,有些灰烬,就让它随风散了也罢。免得……引火烧身,徒惹尘埃。林编修是聪明人,又蒙太后、陛下破格擢升,前途无量啊。” 敲打之意,昭然若揭。

“大人教诲,下官铭记于心。” 林逸垂首,一副受教状,心里却冷笑:老狐狸,想捂盖子?那晚的火,烧的只怕不止是故纸堆,更是某些人惶惶不安的心!他袖中那枚磨得锋利的碎瓷片,隔着衣料传来一丝冰凉的锐意。

入值第五日,宫中忽传口谕:明日大朝,着翰林院编修林逸,御前奏对!

消息如一块巨石投入死水。一个刚入值、吊着胳膊的七品编修,何德何能列席大朝?满院同僚看林逸的眼神,瞬间复杂得像打翻了五味瓶,羡慕、嫉妒、探究、忌惮,不一而足。张清源那张老脸更是绷得像块风干的腊肉。

林逸却只觉一股无形的巨力扼住了喉咙。来了!该来的终究会来!太后点他这把刀,岂是让他来翰林院喝茶看书的?那“摊丁入亩”的惊雷,终究要在金銮殿上炸响!

夜色如墨,林逸独坐值房。窗棂糊着的高丽纸映着昏黄的烛光,将那卷从火海中抢出的“李牧案”卷宗在桌上投下巨大的阴影。他左手运笔如飞,在另一份纸上勾画着清晰的表格与线条。

一栏是“丁税”(人头税),密密麻麻的数字,箭头指向“小民”,旁边标注“催逼致死,流离失所”;另一栏是“田亩”,箭头却软弱地指向“赋税总额”,旁边是巨大的“流失”二字。一张简单的“流向图”,箭头纵横交错,最终汇聚成一个巨大的血盆大口,标签是“豪强门阀”。旁边又列着“摊丁入亩”后的图示:箭头从“田亩”笔直有力地指向“国库”,“小民”旁则标注“免丁银,得喘息”。

这就是他的武器——将千年前的血泪,用千年后的“图示”语言,剥开给衮衮诸公看!林逸舔了舔干裂的嘴唇,像一头嗅到血腥味的饿狼,眼中是孤注一掷的疯狂。袖中碎瓷的寒意,似乎也压不住他心头的火焰。

次日,卯时三刻。奉天殿。

金砖铺地,光可鉴人,倒映着殿顶蟠龙藻井的狰狞轮廓。文武百官分列左右,蟒袍玉带,肃穆无声。香炉里龙涎香袅袅升腾,却压不住那股无形的、权力倾轧的铁锈味。年幼的永初皇帝高踞龙椅,梁太后隐于珠帘之后,只留一道威仪莫测的剪影。御阶左首,首辅赵德芳绯袍玉带,眼观鼻,鼻观心,如同一尊泥塑的神祇,唯有那微微下垂的眼睑下,目光偶尔扫过丹墀下那个突兀的身影时,才泄出一丝冰封的锐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