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章 尘星(1 / 2)

加入书签

“执行命令,吴队长。”李卫国的声音不容置疑,“这非我方所为。上面……另有安排。你们只需守好这里,盯紧目标。其他的不必问,不要管。”

通讯切断,吴元握着通讯器,看着雪地上那被迅速清理掉的诡异痕迹,一股寒意从心底升起。

上面另有安排?还是谁呢?吴元马上想到了什么!难道是那个层面的人?他们已经来过了?就在我们这支精锐特战小队的眼皮底下?这种渗透和隐匿能力……简直细思极恐!

京都,西山深处,一间没有任何窗户、墙壁流淌着幽蓝色能量纹路的静室。

安国独自一人坐在古朴的红木书案后。案头只有一盏散发着柔和白光的古式台灯,照亮着摊开的一份薄薄的电子文件——封面上是夜莺的侧脸素描和醒目的“Y-03”代号。

他苍老的手指缓缓划过虚拟页面上关于“卫星事件”和“清道夫名单”的评估结论,深邃的目光最终停留在“当前状态:观察期,何承远监管”一行字上。

静室角落,一个毫不起眼仿佛与墙壁融为一体的暗格无声滑开,露出一个造型古朴、表面铭刻着繁复星纹的黑色通信器。

安国伸出手,指尖在通信器某个特定的星纹节点上轻轻一点。

通信器表面幽光一闪,没有拨号音,没有连接提示,仿佛直接接通了某个存在于概念层面的节点。

安国对着虚空只说了两句话,声音低沉而平静,却带着穿透一切屏障的力量:

“‘星痕’计划比我们想象中的启动早,Y-03持续监控,威胁等级待定。‘护军剑’已进入审批流程,目标‘玉龙雪山’激活,非‘剑’令,禁入。”

通信器的幽光悄然熄灭,暗格无声闭合,仿佛从未开启过。

静室内,只剩下台灯柔和的光晕,映照着安国沉静如渊的脸庞。他深邃的目光再次投向案头夜莺的画像,她那紫色的眼眸仿佛也穿透了纸面,与他对视。

风暴被强行按回海面之下,安全屋暂时恢复了表面的平静。何承远开始尝试用更系统的方式教导夜莺地球的语言和文化,吴元小队则绷紧了每一根神经,守护着这方小小的、却牵动着世界命运的秘密之地。

然而,无形的铁幕已然落下。来自最高意志的“护军剑”阴影,如同最深沉的夜色,悄然笼罩了玉龙雪山。来自大洋彼岸的“幽灵”,正带着致命的毒刺,悄然穿越边境的无人区。

平静只是下一场更大风暴的前奏。棋盘已布,棋子已动,执棋者的目光穿透云层,投向这片被雪山守护的土地。

玉龙雪山深处的地下实验室里,只有仪器低沉的嗡鸣和夜莺指尖划过平板屏幕的细微摩擦声。

何承远端着一杯热茶,坐在她对面的扶手椅里,目光却透过袅袅上升的白汽,落在墙边一块被厚重防辐射玻璃隔绝的试验台上。

台子上,几片薄如蝉翼、泛着奇异幽蓝光泽的材料正静静躺在复杂的力场约束装置中。那是他耗费五年心血的新型量子通讯核心材料——“尘星”。

理论上,它能突破现有量子通讯的距离与稳定性极限,打开通往深空即时通讯的大门。然而理论仅仅是理论,冰冷的现实是:“尘星”的量子态在强相干场下会以惊人的速度崩溃,如同被无形之手揉碎的星光。

瓶颈,巨大的瓶颈。

学界质疑声渐起,安全部门内部对项目价值的评估也开始动摇,甚至国外的“幽灵”们,恐怕也在伺机窥探这项停滞的研究。

一声轻微的电子提示音打破了沉寂。夜莺抬起头,放下手中的平板——屏幕上正暂停着一部色彩鲜艳的儿童动画片《小猪佩奇》,旁边还摞着几本《幼儿看图识字》和《汉语拼音入门》。这些是何老翻箱倒柜找出来的,他小孙女曾经的宝贝。

“何……老。”她的发音依旧生涩,每个字都像在坚硬的岩石上小心凿刻。

“这…个,为什么?”她指着平板上一只佩奇跳泥坑的画面,眼中是纯粹的不解。

何承远回过神,皱纹舒展开,慈祥地笑了:“那是‘玩’,莺。地球上的…嗯,幼生体,喜欢的一种活动。”他指了指窗外覆盖着白雪的山峦,“就像我们小时候喜欢堆雪人。”

夜莺顺着他的手指看向窗外,玉龙雪山在晨光中泛着冷冽的银白。堆雪人?她脑海中闪过潘多拉幼童在训练场用能量凝结冰晶进行格斗模拟的画面。

差距如同鸿沟。夜莺沉默地点点头,将注意力重新投向那些基础词汇。小莺系统在她视网膜上投射着精准的翻译和发音提示,但语言的灵魂,那些微妙的情感和文化负载,只能靠她自己去触摸、去感受。

何承远的目光再次落回那片幽蓝的“尘星”上,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逸出唇边。

夜莺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缕沉重的情绪。她放下平板,视线越过何承远,投向那块被严密防护的材料。她的目光没有温度,只有一种近乎冷酷的审视。她能感知到那里存在一种微弱但持续的能量逸散,带着一种…不稳定的躁动。

这感觉,有点像受损的星舰引擎核心在崩溃边缘的震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