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3. 女娲造人龙宇赠予源之土”的具体作用(1 / 2)

加入书签

在《源起鸿蒙:道尊龙宇纪》的设定中,龙宇赠予女娲的“源之土”并非普通物质,而是鸿蒙本源的具象化体现,其作用贯穿整个洪荒至现代的叙事脉络,具体可从以下六个维度展开:

一、赋予生命本源的双重性

1.?灵性载体:源之土承载着龙宇证道“源境”时凝练的“无中生有”法则,女娲以三光神水调和源之土造人时,源之土的“源力”成为人类灵魂的核心基质。这种基质不同于妖族的“先天灵光”或巫族的“血脉烙印”,它使人类天生具备“一念化万法”的灵性潜力,为后续修炼体系的多元化奠定基础。

2.?阴阳平衡:源之土本身蕴含鸿蒙初开时的阴阳二气,女娲在塑造人类躯体时,将源之土的“浊”与三光神水的“清”结合,形成三魂七魄的结构。这种结构使人类既能通过肉身感知物质世界,又能通过灵魂触及法则本源,成为天地间唯一可同时修炼“炼体”与“修神”的种族。

二、构建人族气运的根基

1.?气运锚点:源之土作为鸿蒙本源的碎片,天然与“源”的意志共鸣。女娲将其融入人族后,人类的兴衰便与“源”的存续绑定,成为天道之外的独立气运载体。例如,封神量劫中,人族虽失去人皇,但源之土承载的气运仍使人类未被彻底纳入天庭体系,为后续“天子”代“人皇”的过渡保留了余地。

2.?功德转化:源之土的“源力”能将人类的行为转化为功德或业力。女娲造人后,龙宇暗中引导人类发展农耕、医药等文明,使源之土吸收的功德逐渐凝聚为“人族气运之柱”,最终在火云洞三皇手中化为实体化的“崆峒印”。这一机制解释了为何纣王虽败仍能被封为天喜星——其人皇身份与源之土的气运关联使其无法被彻底抹除。

三、奠定修炼体系的基础

1.?灵根分化:源之土的“源力”在人类体内衍生出五行灵根,对应金、木、水、火、土五种基础元素。这种分化使人类既能像巫族一样通过肉身吸纳天地灵气,又能如妖族般感悟法则本源。例如,三清创立的“金丹大道”正是基于源之土的五行特性,通过凝聚内丹模拟鸿蒙初开的状态。

2.?轮回适配:源之土的“源力”与后土构建的轮回系统天然契合。人类死亡后,灵魂中的源力碎片会被生死簿记录,并通过判官笔引导进入六道轮回。这种适配性使人类成为唯一能完整经历六道的种族,其灵魂在轮回中不断淬炼源力,最终可突破生死界限(如老子化胡、多宝成如来)。

四、影响因果法则的运作

1.?因果豁免:源之土的“源力”使人类在诞生之初便拥有“跳出因果”的潜力。例如,鸿钧合道后,其他种族的命运皆被天道掌控,但人类因源之土的庇护,仍可通过“逆天改命”的方式突破限制。这种特性在后续情节中多次体现,如孙悟空大闹地府篡改生死簿、秦始皇建立龙组对抗天道傀儡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