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1十一纪录片(1 / 2)

加入书签

袁桦带着导演拍摄团队跟燕微联系的时候,燕微说:“拍摄方面能有什么要求?应拍尽拍吧。”

袁桦满口答应:“哦哦哦那没问题。”他想他确实应该习惯燕微这种自信到淡然的口气。

不论是做生意,还是做他这一行而言,说话总是说满不留余地的人,往往不是骗子就是有点东西傍身。

挂了电话他就跟徐仙交代:“老徐,这回我叫上你确实是大材小用,这活虽小吧,但人来头大啊,钱多,你给燕总这个纪录片好好拍,像《千金叶》这种a级网剧,拉她一个投资,项目大头就出来了,你放心,是个年轻好说话的主,也免得你鞠躬尽瘁喝酒喝得爬不起来,费劲装孙子。”

徐仙三十几岁,拍广告拍宣传勤勤恳恳混了几年没出头的年轻导演,已经很深知个中道理,忙不迭地道谢。他圆脑袋圆眼睛,透着一股憨厚,不像导演也不像社畜,但确实是得了袁桦赏识提拔,在前不久得到人生第一个电视剧项目,但目前还没开拍。

袁桦深知这老实人是不会说漂亮话的,这一行舌灿莲花会来事的人太多了,只能说混迹其中太久的人很容易被这种好不做作的性格打动,朴素得刚好,激发出袁桦内心的伯乐情怀。他很宽容地提点了徐仙几句,把资料转发给徐仙让他做功课。

结果徐仙一看,立刻对资料里的‘革命性新技术’大感兴趣,前额叶顶叶协同,超维物理引擎,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通过调节γ波等脑波神经反馈诱导创作者大脑进入心流状态。

他看得兴致勃勃,虽然他对大脑神经等专业领域并没有多少了解,但脑机接口还是个很流行的概念,科技感十足,略有研究突破就会时常在新闻上看到,全球各国顶尖研发都广泛被资本推进着,可以说是炙手可热。

镜像的脑机接口据说已经可以实现什么神经元信号解码,成功唤醒了瘫痪患者,开发出第一款昂贵的机械义体,让镜像的股票在今年一路飙高,全球瞩目。

徐仙就觉得很不可思议,他知道小丹青工作室的背景是左秋兰大师和他的孙女,也就是八十九十年代生人所耳熟能详的中美影厂,刚得知《天女》参选丹麦小美人鱼奖的时候他只是十分感慨振奋,中华美术片重新崛起,这是影视圈都应该与有荣焉的一件大好事。

带着这样的怀旧复古情怀一看,怎么着这美术片还能和高精尖科技挂钩?而且这资料描述得也太科幻了,再一查金主背景,虚像科技开发的软件‘造化’,虽然介绍平实直白毫无花里胡哨的吹嘘溢美之词,但他作为行内人看完之后,可以说是完全超乎想象的。

只说特效渲染这个数据,普遍来说电影一秒24帧,一帧渲染几小时到一百小时都正常,她给的数据光子路径预计算和分布式量子渲染一帧0.1秒……

理智和现实告诉他这是假的,但是徐仙头都挠破了,翻来覆去的看了好久,如果这是编的,那还编的真的很严丝合缝。

他去问袁桦,结果袁桦含糊其辞,眼睛一瞪很干脆地说:“你是非要我亲口承认我没看懂怎么的?你管这些干嘛啊?到时候亲眼看不就知道了?”

袁桦想法很简单,首先,燕微有钱,哪怕是‘含金量’比不上陆斯翊这种金大腿,他也不会嫌弃,其次,做生意哪儿有不自吹自擂的?话说出口打三折听就对了,能拿出几把刷子来圆上话那算她牛掰,那要是圆不上?他目前就动动嘴拉拉人脉,完全是毫发无损。

话虽如此,燕微丢出来的大饼他是很眼热很上心的,要不然也不会把徐仙拉过来给她拍纪录片。

拍纪录片规模可大可小,对徐仙来说可以是手拿把掐,带着自己师弟几个人拍摄收音打光助理一行也就五个人,袁桦为表态度也去,当然也是冲着更清楚地探探底心里更有数。

小丹青工作室就落在东辰市市中心一个老社区里,周围都是大学公园人文气息很浓厚,银杏叶基本已经快掉光,左明天顶着寒风围着厚围巾站在街道口等着他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