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2章 阅兵倒计时——红旗漫过千层浪(1 / 2)

加入书签

2025年9月3日,天还未亮,整座北京城就已被一种难以言喻的激昂情绪所笼罩。石家别墅里灯火通明,所有人都在为即将到来的阅兵做着最后的准备。

石明皇身着笔挺的中山装,胸前挂满了勋章,那是他戎马一生的见证,每一枚都承载着一段热血沸腾的历史。

他的手轻轻摩挲着勋章,眼神中透露出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与对今日盛典的期待。

林燕青在房间里急得团团转,她穿着那件精心定制的红旗袍,领口的盘扣是用纯金丝线绣成的五角星,璀璨夺目。

“爸,你快帮我看看,这发簪怎么戴才好看?”她拿着一支镶嵌着红宝石的发簪,向刚进门的林海霸求助。

林海霸笑着接过发簪,小心翼翼地帮女儿插在发髻上,“我闺女今天可真漂亮,就像当年你妈嫁给我时一样。”说着,他的眼眶微微泛红。

六点整,石家的车队缓缓驶出别墅区。街道上早已人头攒动,人们身着盛装,手持国旗,脸上洋溢着激动与自豪。

原来早在凌晨五点的时候,长安街已经漫起人潮,宋思远拄着酸枝木拐杖站在街角,被家人护在最里层。

拐杖头包着层厚绒布,是李楠盛连夜缝的——怕蹭到地面的青砖,也怕挤在人群里磕着谁。

“往前挪挪?”宋融试着往前探了半步,立刻被身后的人潮顶回来,他下意识护住父亲的肩膀,“爸,您看得见吗?我把您架高点?”

宋思远摆摆手,浑浊的眼睛盯着远处的路灯:“够近了,比当年在胡同口听广播清楚。”

李楠盛从帆布包里掏出折叠小马扎,往地上一按:“爸您坐着,我跟子谦挡着点风。”

帆布包的带子磨得发亮,边角还缝着块补丁——是去年看灯会时被人潮扯破的。宋子谦把羽绒服的帽子往姐姐头上按:“姐你别老举着手机,手都冻红了,等会儿方阵来了我喊你。”

宋婉柔没理他,指尖在屏幕上飞快滑动,想找个信号好点的角度,手机壳是去年打折时买的,边角已经磕掉了漆。

六点刚过,人潮突然往前涌了涌,宋融赶紧拽住父亲的拐杖,李楠盛死死攥着小马扎的腿,生怕被挤散。

宋婉柔被后面的人撞了下,手机差点脱手,宋子谦眼疾手快接住,发现屏幕上沾了片干枯的梧桐叶——是刚才路过街心公园时沾上的。

“快看!”有人指着东边喊,宋思远猛地直起腰,李楠盛赶紧扶住他。

远处的晨雾里透出红旗的一角,被风卷得猎猎响。

宋子谦突然往旁边挤了两步,又迅速退回来,手里多了个卖小国旗的老太太,他塞给姐姐一面:“三块钱,刚才听石家的车从旁边过,他们的人手里都举着这个。”

宋婉柔捏着塑料旗杆,指尖冰凉。她看见不远处的观礼台,米白色的遮阳棚下隐约有熟悉的身影——石无痕正帮苏晴拢了拢风衣,旁边的空位摆着杯热茶,蒸腾的白气在晨光里看得真切。

而她手里的豆浆已经凉透了,是出门时在便利店买的,吸管戳了三次才扎透塑封。

“来了!”人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宋思远的拐杖在地上“笃笃”敲了两声,浑浊的眼睛亮起来。方阵的脚步声从远处传来,震得地面微微发颤。

宋融把父亲架起来,让他踩在自己的鞋上,李楠盛举着手机录像,屏幕抖得厉害。宋子谦踮着脚往前看,忽然拽了拽姐姐的袖子:“姐,你看石家那边,好像有专门的台阶……”

宋婉柔没抬头,只是把小国旗举得更高了些。风卷着她的头发贴在脸上,像刚才路过观礼台时,听见石家保镖对工作人员说“我们先生订了第一排的茶点”——那声音隔着人潮飘过来,轻得像羽毛,却落在她心上,压得有点沉。

方阵走过时,宋思远突然跟着人群鼓起掌,拐杖随着节奏点着地面。李楠盛擦了擦眼角,不知道是被风吹的,还是看着那片鲜亮的红晃了眼。

宋融扶着父亲的腿,感觉脚下的鞋被踩得发扁,却比刚才看见观礼台时踏实些——至少此刻,他们和石家看着同一片飘扬的国旗,听着同一阵整齐的脚步声,挤在这人潮里,倒比隔着那些看不见的台阶时,离得更近。

沿途的路灯上挂满了五星红旗和彩色的灯带,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共和国一路走来的艰辛与辉煌。

武警战士们身姿挺拔,如同一棵棵苍松,守护着街道的秩序,他们的眼神坚定而专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当石家的车队抵达天安门广场附近五公里时,眼前的景象让人震撼。广场上早已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民众,他们如同潮水一般,从四面八方涌来,只为亲眼目睹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