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3章 游长城吃烤鸭(2 / 2)

加入书签

何云慢悠悠坐下,先把豆浆放在桌角,才点开电脑——屏幕上程总凌晨发的消息堆了三条,她瞥了眼,咬着吸管点开购物软件:“急什么,十点前能弄完就行。”

这迟到的二十分钟,像偷来的缓冲带,够何云喝半杯豆浆,够韩俊多抽根烟,够杨明远对着空白的设计稿发会儿呆。

可等打卡机的“嘀”声彻底歇了,该来的催命符照样砸过来,该崩的溃,不过是晚了二十分钟而已。

另一边,下山时,导游指着一段新补的城墙:“这是用传统工艺修的,糯米汁、桐油、石灰按老方子配,连砖都是找老窑厂烧的。”

石无痕忽然问:“这些老手艺,现在还有人学吗?”导游点头:“有年轻人学呢,就像咱们守着这长城,守的不只是砖,是骨子里的劲儿。”

离城口还有段路时,林燕青的汉服腰带松了,小陈正帮她系,导游忽然说:“您这汉服的颜色,跟明代守城士兵的‘号衣’有点像,都是水绿色,看着精神。”林燕青眼睛一亮:“真的?那我下次穿红色来,像不像将军的披风?”

上车前,石世峰让李经理给导游塞了个红包,导游推辞着,石明皇说:“拿着吧,你讲的不只是故事,是让我们知道,这长城的砖里,藏着多少人的日子。”

车开出去很远,苏晴回头看,长城像条青灰色的龙,伏在群山之间。石无痕递给她颗薄荷糖:“导游说的那句‘守的是劲儿’,挺有意思的。”苏晴含着糖,舌尖凉凉的,忽然觉得这长城的每块砖、导游的每句话,都和石家的日子有点像——看着是规矩,透着是传承,扎实得能经住千百年的风。

车刚停在七星级餐厅门口,门童就笑着迎上来,黑色西装熨得笔挺:“石先生预订的‘观云阁’包厢已经备好,这边请。”包厢在二楼,落地窗外正对着片人工湖,荷叶铺得满满当当,服务员说:“这锦鲤是特意从杭州运的,您看这尾红的,通身透亮。”

菜单刚翻开,林燕青就指着烤鸭图片喊:“要这个!现烤的,片出来带脆皮的那种!”服务员笑着介绍:“我们的烤鸭用的是填鸭,养足60天,挂在果木炭火上烤45分钟,皮酥肉嫩,片的时候讲究‘皮是皮,肉是肉,皮肉相连’,正好108片。”

石明皇看着窗外的湖:“以前在北京吃烤鸭,是在胡同里的小馆子,铁皮炉烤的,片出来用荷叶饼卷着,就着蒜酱吃,香得很。”服务员赶紧说:“老爷子要是喜欢传统味,我们可以做荷叶饼,比薄饼更有韧劲。”石世峰点头:“就按老爷子说的来。”

前菜先上了几道:芥末墩儿呛得人鼻尖发麻,豌豆黄嫩得像块玉,艾窝窝裹着山楂馅,酸溜溜的解腻。何宸瑜夹了块豌豆黄:“比我上次在南方吃的细,像含了口凉丝丝的蜜。”石无败凑过来:“等会儿烤鸭上来,你就知道什么叫‘蜜’了——那脆皮蘸糖,才叫绝。”

烤鸭端上来时,木盘里垫着荷叶,油光锃亮的鸭身还冒着热气,师傅推着小车在包厢里现场片鸭,薄刃刀起落间,皮是皮,肉是肉,连皮肉相连的部分都切得匀匀实实。“您看这皮,”师傅笑着展示,“能透光,咬下去‘咔嚓’响。”他把片好的鸭皮摆成朵花的形状,皮上的油珠滚来滚去,映着灯光像碎钻。

石无痕先给石明皇卷了个饼:荷叶饼铺开,抹点甜面酱,摆三片皮、两块肉,放上葱丝、黄瓜条,卷得松紧正好,递过去时还特意把开口朝里:“这样不烫嘴。”石明皇咬了口,脆皮在嘴里碎开,油香混着面酱的甜,忽然笑:“比胡同小馆的多了几分精致,可这香还是一样的。”

苏晴正学着卷饼,鸭油蹭到指尖,石无痕赶紧递过湿巾:“这油得趁热擦。”服务员笑着说:“我们这鸭油是精华,不少客人还特意要一小碟,拌米饭吃。”林燕青已经拌了半碗:“真的香!比黄油拌米饭还绝!”石海霞拍她手背:“慢点吃,没人跟你抢。”

除了烤鸭,师傅还做了“一鸭三吃”:鸭架熬成奶白的汤,撒把葱花,鲜得人直咂嘴;鸭肝酱抹在烤脆的面包片上,配着酸黄瓜,腻中带清爽;最妙的是鸭翅,卤得酥烂,轻轻一抿就能脱骨,石明皇啃着翅尖说:“以前穷人家吃不起整只鸭,就盼着买对鸭翅,卤得入味,能下三碗饭。”

石世峰给杨晓婷夹了块鸭胸肉:“这部分嫩,没那么多油。”杨晓婷笑着接过来:“你还记得我不爱吃肥的。”旁边服务员正给苏晴换骨碟,新碟子里垫了片荷叶,透着股清香:“苏小姐刚才说喜欢荷叶味,特意给您换的。”

吃到后半程,李经理忽然走进来,手里捧着个小礼盒:“石先生,烤鸭师傅听说老爷子喜欢老味道,特意烤了只迷你版的‘胡同烤鸭’,用的是铁皮炉工艺,让您带回去当夜宵。”

石明皇打开礼盒,油香混着果木炭的烟火气飘出来,眼睛亮了亮:“这师傅有心了。”

结账时,林燕青摸着肚子笑:“早知道烤鸭这么撑,中午就不该吃那么多三明治。”

石无痕给她递过杯酸梅汤:“解腻的,师傅说这酸梅是用老坛腌的,比普通的更够味。”

苏晴看着窗外的锦鲤,忽然觉得这满桌的精致——从片成108片的烤鸭,到垫着荷叶的骨碟,再到师傅特意烤的迷你烤鸭,都和长城的砖、石家的日子一脉相承:讲究里藏着用心,精致中透着妥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