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十六章 三天饿九顿(1 / 2)

加入书签

“让我考虑考虑,韦老师,您给我一张名片吧,我想好了给您打电话。”

苏超适当的表现出惊喜,但是他并不打算去。

换做是穿越重生到九十年代初,他说不定真就去了。

八九十年代被称为港片的黄金时代,1993年达到巅峰,而到了眼下的九十年代中期,港片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有很多擅长自我攻略的内地网友,喜欢把港片的没落归咎于政策的变化。

但其实,真正决定港片命运的只有市场。

1993年,湾湾开始大规模引进好莱坞电影,港片就此失去了最大的外埠票仓。

然后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新加坡推行英语教育、马来西亚限制方言播放,港片的“后花园”逐渐荒芜。

95年的港片已经离死不远。

现在去香江发展,那和49年入国军有什么区别呢。

香江不是不能去,但至少不是以现在这种方式。

苏超并不打算跟着银河映像三天饿九顿。

“行吧,”韦家辉觉得可惜也没办法,转头问林雪:“雪仔,咱们带了多少钱?”

“包里有五千多,包厢和酒水花篮,大概要三千。”

林雪明白韦家辉的意思。

这个时候,根本就没他说话的份儿。

他顶多就是替苏超可惜。

这么好的机会,你个烂仔居然还需要考虑。

“拿两千给兰斯。”

韦家辉不是一个小气的人,对于确确实实帮了他一个大忙的苏超,他表现的非常慷慨。

《一个字头的诞生》已经憋了他好几个月,就像是便秘一样,不拉不舒服,可是想拉又拉不出来。

直到苏超一个想法解救了他。

你就是我的开塞露啊!

天空抹了开塞露,万里星光兜不住。

单纯的一个想法可能不值两千块钱,但是苏超后续又给他提供了不少有用的意见。

所以他才想着带苏超去香江。

“我也是从内地走出去的,外边有更广阔的世界,出去又不是不回来了,你真的应该好好考虑一下。”

林雪从包里拿出两叠钱,全都是换好的人民币,最后还拿了一张韦家辉的名片放在上边。

如果苏超真的能去香江当编剧,哪怕只是韦家辉的助手,对他这个大陆仔也有好处。

“谢谢林哥~”

苏超冲他笑笑,等有钱了,倒也不是不能和银河映像合作一下。

比如买个《暗战》的剧本找刘得华来演,然后再从刘得华身上买到《无间道》剧本……

如此循环,简直成生态了。

剧本这东西,并不是非得从编剧身上买,导演、主演也可以。

出了包厢,苏超就看到了红姐。

“姐,他们给了我两千块钱小费……”

苏超直接把钱递过去。

那张名片也摆在上边,赫然写着韦家辉,导演、编剧,电话号码。

香江的编剧导演很多。

很多来内地的骗子都会印这种名片。

但是红姐见多识广,很快就想到这个人是谁。

这个人为什么要给这么多小费啊。

苏超到底做了什么。

她有些机械地回应说道:“小费是你自己的收入,不用和歌厅分,你收着吧……”

“谢谢红姐。”

苏超当然知道,他早就从吕布那里打听到了歌厅的这些规矩。

只是故意表现的很单纯罢了。

“你在帮他们写什么,创作歌曲吗?”

之前苏超说过,参演了《宰相刘罗锅》,还参与了片尾曲的创作。

“啊,这次不是,这次是剧本,其实我也是第一次写剧本,没想到被韦老师给看中,所以才有这么多小费。”

苏超说的很随意,但是却把红姐冲得七零八落。

这尼玛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啊。

又是演员,又是创作歌曲,又是创作剧本……你来我们歌厅唱歌是认真的吗?

你有认真唱歌吗?

你是不是太不尊重驻唱歌手这个职业了。

“他还让我跟着他去香江呢,说可以当他的助理,但是我不想去,我才第一天来咱们歌厅,怎么能半途而废呢。”

苏超说的也不算假话,但是……也不算真话。

“去香江也挺好……”

红姐喃喃地说了一句。

“姐,有人点我唱歌吗?”

虽然今天收获已经非常多了,但是没有人会嫌钱多。

“有两个,你去看看吧。”

红姐回过神,至少到目前为止,这厮还是歌厅员工,暂时还归她管。

苏超到了点歌板那里,发现确实有两个客人点自己唱歌,不过上边的那个擦掉了,很显然客人已经取消点歌,或者已经结账离开。

剩下的那首是《偏偏喜欢你》。

正好舞台上没有人,苏超就找音响师安排这首歌。

“哥,我这里有一首原创伴奏带,等我唱完这首歌帮我放一下怎么样?”

“按照规定……”

音响师有些为难,如果不是苏超表现的太亮眼,他根本不会多说废话。

就连沙包亮想唱原创歌曲,也得等到十二点以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