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24议战(2 / 2)

加入书签

“陛下,经过连日探查,萧关南段,驻兵约有四万人,据此推测,萧关中段防御最为集中,人数至少也应在五万数左右……”

孙隆站出一步,道:“依照军师先前的计策,臣在燕勒山南段,原驻地中布设疑兵,每日照常埋锅烧灶,这两日间,往来的探哨时常能看见,关城头上有敌兵身影,猜测是敌将有所察觉,当以为咱们还在原来的驻地,正向南段增派人手。”

沈行约听后点了点头,若有所思。

孙隆道:“臣以为,只待敌方信以为真,落入圈套,咱们以一小部分兵力佯攻南口,大军则埋伏于中段,届时,只要敌方抽兵支援,我们的军队便可攻其不备,举全部兵力直取萧关,与之一战!”

话毕,营中众将沉吟不语,皆现出思索神色。

军师拱袖道:“陛下,方今形势,萧关三处主要关防之中,北段云崖台山势陡峭,道路险峻,曲折远转,不适宜大军作战;其余两处,南段、中段皆有重兵防御,为今之计,唯有以疑兵之计,诱敌误判,扰乱敌方防御;再举全力猛攻一处,方可占据主动。”

“其余人呢?有何想法,”沈行约朝帐内目询。

众将领中,此前在益陵重伤的彭帜,已养好伤重归军中,此刻便站出道:“陛下,臣以为,孙将军所言甚为有理。只是……这三处关防联结甚密,若到时短攻不下,纠缠起来,怕只怕敌方回援,不会太慢。”

孙隆缓缓道:“可以提前破坏敌方烽燧,切断联络,或是派出伏兵,分股埋伏,阻碍敌兵回援。”

彭帜目光忧虑,没有再追问下去。

众人都很清楚,萧关的三道关防虽独立却又相互支援,恰似三足而立,构筑成一道坚不可摧的防御体系,想要从中切断绝非易事。

况且,一旦有机会破坏掉敌方烽燧,很难保证不被发现。

到时若有变动,原本的计划就可能出现纰漏,形势必然会更加混乱。

如今,众将都将目光放在了萧关防御的主关卡,以及南段部分。

北口山势险峭,狭窄的迂回山路,不具备大股兵力作战的先决条件。

而军中初定的计策,是以疑兵驻于南段后山之中,声东击西,找准时机,直接突袭萧关的主关卡。

对此,沈行约暂不作表态,而是问道:“朕想起一事,此前朕着人督造,军中的武器锻造,目下进展怎么样了?”

“禀陛下??”

军营中,负责武器督造的工师上前,呈上新打造的一批武器。

其中有枪头、短刀、剑、以及改良过的强弩、箭矢等。

“现已制备强弩一万张、新制箭矢三万发,其余枪、剑等武器,共计七千余数。”

沈行约点了点头,逐一拿起看过。

新制的武器经过改良,使重量更轻,锋芒逼人,握在掌心时,尖刃处闪烁寒光。

“这些武器现收录在兵库吗?”

沈行约放下新制的强弩,道:“给精兵营分发下去,提前演练,武器拿到手里,也需适应几天。”

“是!”

众将各自对了个目光,彼此心领神会,知道战事将要正式打响了。

这时,帐外守兵通传,张衍姗姗来迟,入内道:“陛下……”

沈行约召他上前,又命其他无事的将领先且退下,只留下自己信任的亲信。

“陛下,请您过目。”

张衍呈上前一截密信,王福拆开递过,沈行约看完后,脸色变得格外凝重。

孙隆见状,转而朝张衍低声询问:“怎么说?燕廷那边有什么消息?”

张衍摇了摇头,表示自己也不知道。

时下,主动前来投靠,作为内应的将军府长史马鸿,其人十分谨慎。

尤其在张衍与之秘密联络,展现合作的诚意后,所有相关情报的传递,马鸿只拟密信,以漆密封,派出一名接头人暗中传送,决不口述,更不与张衍直接联络。

沈行约猜测,信中字迹,也绝非出自马鸿之手。

眼下两军胜负未决,为求自保,马鸿绝不会留下丝毫的把柄。

“信上说,燕廷驻军,已往萧关运输并囤积了大量的粮草辎备。”

放下密信,沈行约朝众人道:“据马鸿所述,萧关的粮草,皆由京畿及周边等地直供。据说,此次运粮,足以支持军队运转月余。”

李肃道:“这么说,幽州内郡,萧关往返燕都的道路,已被沿线封锁了?”

沈行约道:“不错。”又问:“你们怎么看?”

众人面色凝重,思量过后,军师上前一步,道:“陛下,据此可以看出,敌方已有消耗之意;臣以为,兵贵先发,此战若想战胜,必求速战!”

“他们是想以逸待劳,”赵驻也赞同道:“对峙下去,萧关驻防的消耗并不大,而咱们的军粮由充州南运,中途还要辗转晋州,路途本就损耗,若一个月内,还不能够拔下,届时到了八月,秋粮未熟,秋伏暑热,难保不会发生变故……”

沈行约点了点头,赵驻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

正所谓兵贵神速,萧关的战事不能久拖,但问题是,如何突袭?何时突袭?需要有一个详细而周密的计划。

而这封从敌营中发来的密信,倒是给了他一个思路。

如若马鸿所说为真,或可从敌方粮仓入手,作为战局的突破。

李肃上前道:“陛下,末将有一个想法,不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