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七零重生知青的乡下娇妻第111章 广市二棉厂210(2 / 2)

加入书签

  离开深市后,沈兰没有急着回京市,杜若歌开车陪着她去了广市。

  如果说深市是个初出茅庐的小子,广市就是正值盛年的大佬。

  广市海珠大桥上,一眼望不到头的自行车,就是京市,也难看到那么多自行车。

  他们去了二棉厂。

  杜若歌爸爸一位姓朱的战友转业后分到了二棉厂,杜若歌与这位姓朱的战友比较熟,小时候一直叫朱叔叔的。

  比起家乡的麻纺厂,二棉厂的产量是成百上千倍,同样的,各种瑕疵布也多了很多。

  不仅仅是数量更多,品种也更全,同时,因为二棉厂已经有专门的质检,对布匹要求高,所以连带瑕疵布的品质也比麻纺厂那边的大。

  二棉厂正发愁,工人越来越多,产量是有了,销售跟不上,囤积大量货物,眼看工资都发不下。

  几个领导正在开会呢,其中杜若歌那位朱叔叔,作为二分厂的副厂长,也在其中。

  有人提议发一半工资,完全不发工资,都要养不活自己了。

  有人提议用布来抵工资,让工人们自己找门路去销售。

  沈兰来得正是时侯。

  正在开会的朱副厂长接到门卫室打来的内部电话,一位姓杜的小伙子找他,自称是他战友的儿子。

  朱副厂长就想着,不会是杜若歌吧。

  不是听说这小子进了部队,怎么会这个时候来广市。

  虽然如此,他仍是趁机去了门卫室。

  这样的会最近几乎是天天开,都是各执己见,他们是想裁员,但是上面的领导不同意也没有办法。

  杜若歌和沈兰说明来意,朱副厂长立即拍手称好。

  他把两人带回会议室,直接带到总厂厂长面前。

  于是,不仅沈兰想要的瑕疵布可以,就是要正价布也没问题。

  因为工资发不出来,上级领导早就特批,厂里可以自主销售一成的布料。

  二棉厂量大的时候,一个月就能产七万匹布,就算现在货物积压,一个月也有上万匹布。

  “不用票?”

  “不用。”

  沈兰双眼冒光,恨不能直接全拿下。

  但是考虑到成本问题,她还是要了大部分瑕疵布。

  沈兰每个月要一千匹布,其中两百匹是正价的,八百匹是瑕疵的。并表示,等到了京市,与合伙人商量后,应该会加大订货量。

  沈兰与二棉厂鉴定了两年供货合同,合同约定,她后期要货,优先考虑二棉厂。同时,二棉厂的瑕疵布和不用票的正价布,优先考虑沈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