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惊呆了(2 / 2)
家里这几个兄弟,就属老四张简修胆子最大,上房揭瓦无所不能。
“那我去见见四哥哥。”
张静修心想,桃李到底是府中丫头,对外面的事肯定不太了解。四哥经常出门,一定知道的多些。
她还顺路去小厨房端了几碟子好看的果子,一并堆在张简修面前。
“算你还有良心。”张简修懒洋洋地说,“要不是你非要跑出去闲逛,你哥哥我至于受这罪么。”
张静修忙殷勤地亲手剥了果子送上去:“四哥,听说最近南边在打仗?”
张居正五个儿子,都是读书考试做官,只有这个老四习武,想来也多多少少了解些情况。
“打仗,不是都打完了么?”
完了?
现在是万历元年八月,也就是1841年8月。
按照原有的时间线,鸦片战争在这个时候已经打差不多了,明年这时就要开签《南京条约》,割岛赔钱通商了。
不过,这一段在后人看来饱含血和泪的历史,在当时却没有受到重视,认为不过是一场小败而已。
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海战的惨败,列强丧心病狂大举瓜分中国,才让腐朽的满清朝廷从天朝之梦中彻底清醒过来了,中国人民真正开始探索救国图强之路。
总之,这个时间节点,是黎明之前的黑暗,是最后一场虚无缥缈之梦。
不过,虽然都是封建统治,张静修自己也算不上什么皇汉明粉。
她也清楚,当时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钢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一半,在拿破仑战争中取胜后,英国已经成为了真正的世界霸主、日不落帝国。
而不管是清朝还是明朝,总归都是农业国家。农业对工业、蚍蜉撼大树,根本不可能战胜,除非她这次不是骑着自行车来,而是开着一艘宇宙飞船,但是……
“也许,会有些不一样呢。”
毕竟现在这个大明,此时掌权的是张居正啊,千年一遇的铁腕改革家张居正。
就算第一次鸦片战争输了,也许中国正能借此迅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奋力崛起、一切其实都还来得及。
“还不是因为收缴鸦片的事,在广州跟英国佬开战……”
“等等,还是虎门销烟么?”
“对啊,这你都知道。”
既然这个时代并没有林则徐,那虎门销烟的该不会是……
明朝嘉靖隆庆年间的风云人物,哪位人才能够肩负此等重任呢?
“难道是……”她试探着问,“海瑞?”
“呦,妹妹你这么小年纪,都开始关心朝政了。”
“还真是他啊!”
算起来,虎门销烟时还是高拱当权,虽然高拱张居正都不喜欢海瑞这种刺头儿,但不得不说刺头儿也有刺头儿的用处。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诗,跟咱们海瑞同志的身影真是完美重合在一起了。
既然打开了话题,在张静修循循善诱之下,四哥把肚子里那点子存货倒了个底朝天,她也大致了解了当前的时代背景。
因为东南沿海倭寇肆虐,所以大部分时间,这个大明也是闭关锁国的,长期以来只有广州一个对外贸易港,由官方垄断国际贸易。
但自打六年前高拱主导隆庆开关,东南沿海也开了海禁,陆陆续续宁波、上海、福州、厦门四个港口开埠,形式一片大好。
张静修“哎呦”了一声,这属于一步到位、缴械投降了,把敌人强迫自己要做的事情直接干了。
“那怎么还会有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不就是为了撬开中国的大门么,所以《南京条约》才有五口通商。既然现在已经五口了,英国佬还有发动战争的必要么?
不过仔细一想,也不奇怪。
历史线上的大清,固然对万里之遥的大英帝国近乎一无所知,甚至于战争都打完了,道光皇帝还不知道英国在哪个旮旯里呢。
但那时英国对大清也未必就了解,大家彼此彼此而已。
他们自以为是中国不愿开放对外贸易,老百姓买不着洋货,倒置大额贸易逆差。其实中国几千年小农经济,完全自给自足,普通百姓根本无需、也没钱买什么劳什子洋货。
新大明较早开始多口通商,反而加剧了对外贸易顺差,更多白银流入中国,英国也只好加紧鸦片走私。
看来,“虎门销烟”在任何时间线上都是难以避免的,腐朽封建帝国、总是要有来自远方的第一声丧钟的。
“不过隆庆开关后,朝臣也逐渐意识到了西方武器装备的优质,已经开始每年购入枪炮,也加紧对于神机营的改造。”
“那咱们这次到底是赢了还是输了?”
张简修刚要回答,桃李敲门进来:“姑娘,大人回来了,要见姑娘。”
“见我?”
“是,大人见到后院那什么车了,听说姑娘您会骑,所以……”
张静修啧啧,不愧是张居正,果然有眼光。
↑返回顶部↑